首頁 技術文庫 HAST測試晶片卻被 PCB 拖下水? PCB微短路如何預防?

HAST測試晶片卻被 PCB 拖下水? PCB微短路如何預防?

發佈日期:2025/10/21 HAST PCB 失效
發佈單位:iST宜特

你以為 HAST測的是 IC?其實,最先撐不住的,有可能是 PCB。在 AI、高速運算與先進封裝的浪潮中,PCB 已不只是配角。想守住良率?別只看晶片,要從 PCB 開始。

HAST PCB 失效

HAST PCB 失效

對工程師來說,最切身的痛莫過於:好不容易設計完成的 IC,送進 HAST(Highly Accelerated Stress Test) 做高溫高濕偏壓耐受度驗證,結果卻出現 fail。這時問題來了——到底是 IC 或模組真的故障?還是 PCB 本身先行失效?

由於 HAST 測試必須將 IC mount 在 PCB 上才能進行,如果 PCB 絕緣性和穩定性不足,往往會比 IC 更早掛掉,不僅干擾判讀,還可能誤導工程師以為是 IC 本身的問題。這種「載具比產品先壞」的情況,正是可靠度驗證中最讓人頭痛的黑洞。

今年的 TPCA 展覽即將盛大登場,主題聚焦 「Energy efficient AI from Cloud to the Edge」,強調未來 PCB 發展將朝向高密度(HDI)、高精度多層佈線,以及高頻低損耗材料,以因應高速傳輸、低能耗與高可靠度的產業需求。隨著 AI、高速運算與先進封裝的熱潮持續升溫,半導體供應鏈對高可靠度 PCB 載板的重視也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特別是在 CPO(Co-Packaged Optics)光電整合、AI 伺服器與高速交換器的推動下,PCB 已不再只是電子元件的載具,而是決定系統效能與長期可靠度的關鍵核心。

本篇宜特小學堂,將聚焦於 HAST 測試後常見的 PCB 異常失效模式,並從 Layout 設計與製程優化的觀點,提出實務上的預防建議,協助你在高速與高可靠度時代少走冤枉路。

宜特觀察發現,HAST 測試後常見的 PCB 異常失效模式──包含CAF導電陽極絲(Conductive Anodic Filament)、金屬枝狀結晶(Dendrite)、界面微裂縫(Microcrack)、銅離子遷移(Cu Migration)。以下將一一分享案例觀察與預防建議。

  • 一、CAF導電陽極細絲案例觀察與預防建議

    CAF(Conductive Anodic Filament,導電陽極細絲)是一種 PCB 在高濕度與偏壓條件下可能產生的電化學遷移失效模式。金屬離子(通常為銅離子)可能沿玻璃纖維與樹脂的界面或界面微裂縫遷移,逐步形成細絲狀導電通道。若這些導電絲進一步連結相鄰的內層導體或穿孔 (Via),將可能導致內部短路、絕緣破壞或漏電現象。在 PCB 製程階段,若乾燥不完全或樹脂/界面清潔不良,亦可能出現所謂的燈芯效應 (Wicking):即鍍銅沿界面滲透至基材外側的現象。這種滲銅現象不僅可能損害介電隔離性,也會為後續的 CAF 成長提供潛在通道。

    本文透過 IPC-A-600 所示示意圖,加以說明燈芯效應的判定與其對 CAF 風險的影響,並探討其在高密度設計與製程控制中的防範策略。

    HAST PCB 失效 本文透過 IPC A 600 所示示意圖,加以說明燈芯效應的判定與其對 CAF 風險的影響,並探討其在高密度設計與製程控制中的防範策略。

    圖一:穿孔橫截面中之燈芯效應示意 (來源:IPC-A-600)

    由於現代高密度設計受限於 IC pitch(如 0.3 mm 或更小),線路與 Via 間的間距難以進一步放大。根據 IPC-A-600 標準,雖允收上限為 Class 3 ≦ 80 µm,但這個「標準值」並不等於可靠度驗證中的「安全值」。

    也就是說,在高溫高濕與偏壓環境下,即使設計完全合格,仍可能發生 CAF(導電陽極細絲) 或 燈芯效應(Wicking)。因此,設計端與製造端必須攜手合作,共同設定 CAF 與燈芯效應的預防基準,以降低 CAF 發生機率。以下是宜特提供的CAF預防設計與製程對策。

    表一:CAF 預防與對策

    HAST PCB 失效 也就是說,在高溫高濕與偏壓環境下,即使設計完全合格,仍可能發生 CAF(導電陽極細絲) 或 燈芯效應(Wicking)。因此,設計端與製造端必須攜手合作,共同設定 CAF 與燈芯效應的預防基準,以降低 CAF 發生機率。以下是宜特提供的CAF預防設計與製程對策。
  • 二、Dendrite 枝狀結晶案例觀察與改善方式

    HAST測試中,若 PCB 或模組表面助焊劑殘留未清潔乾淨,殘留鹽類或離子污染會在高溫高濕與偏壓環境下,促使金屬離子遷移,形成如同「蕨葉」般延展的金屬枝狀結構──這就是 Dendrite(金屬枝狀結晶)。

    如下圖所示,這些枝狀結構通常由焊墊邊緣向外延伸,最終可能導通到鄰近電極,造成表面短路。Dendrite 最容易出現在 BGA 底部焊點或未被 underfill/封膠保護的區域。

    特別是在無鉛焊接製程下,助焊劑中殘留的鹽類與濕氣結合,若再加上偏壓條件,就為金屬離子遷移提供了完美條件。結果就是清潔不良、高濕環境、偏壓,就很容易形成金屬枝狀結晶,造成導通失效。

    HAST PCB 失效 如下圖所示,這些枝狀結構通常由焊墊邊緣向外延伸,最終可能導通到鄰近電極,造成表面短路。Dendrite 最容易出現在 BGA 底部焊點或未被 underfill/封膠保護的區域。

    圖二:Dendrite 枝狀結晶於焊墊間形成導電通路
    (資料來源:宜特科技)

    表二:Dendrite 枝狀結晶預防與對策

    HAST PCB 失效 宜特提出的Dendrite 枝狀結晶預防與對策
  • 三、界面微裂縫與金屬遷移案例觀察與改善方式

    (一) 界面微裂縫(Microcrack)

    透過SEM 觀察,鍍層與介面間有時會出現細小裂縫,這在 HAST條件下可能導致金屬擴散或滲銅導通。這些微裂縫的形成,通常是由於 Desmear 化學藥劑未中和乾淨、殘留化學物質所引起;或因材料間熱膨脹係數差異過大,在熱循環過程中產生應力裂縫而惡化。為避免此類問題,宜特建議,可透過優化壓合與鍍通孔製程條件,並採用高耐熱、低吸水性的環氧樹脂基板。從製程與材料的優化,抑制界面微裂縫的發生。

    (二) 銅離子遷移(Cu Migration)

    HAST 高溫高濕與偏壓條件下,可能因為板材樹脂吸水性高,加上鍍通孔過程中界面污染或孔壁吸濕等原因,金屬離子會於內層走線或焊墊界面擴散滲透,進而形成導電通道,若擴散方向與臨近導體重疊,可能造成短路或絕緣失效,這種現象被稱為銅離子遷移(Cu migration),其成因與 CAF 類似,但擴散路徑不一定沿玻纖束界面,而是經由樹脂內部擴散。此失效模式多見於內層走線密集、含水率高或鍍通孔製程控制不足之處。

    HAST PCB 失效 在 HAST 高溫高濕與偏壓條件下,可能因為板材樹脂吸水性高,加上鍍通孔過程中界面污染或孔壁吸濕等原因,金屬離子會於內層走線或焊墊界面擴散滲透,進而形成導電通道,若擴散方向與臨近導體重疊,可能造成短路或絕緣失效,這種現象被稱為銅離子遷移(Cu migration),其成因與 CAF 類似,但擴散路徑不一定沿玻纖束界面,而是經由樹脂內部擴散。此失效模式多見於內層走線密集、含水率高或鍍通孔製程控制不足之處。

    圖三:銅離子遷移(Cu migration)發生於內層焊墊與走線間
    (資料來源:宜特科技)

    為避免此類問題,宜特建議,應嚴控板材含水率(<0.1%)、優化鍍通孔前乾燥與等離子清洗製程,以及避免內層導體過度密集設計。透過設計、製程與材料三管齊下的管理,有效抑制 Cu migration 發生,確保 PCB 在高濕與高壓環境下仍維持穩定絕緣性與可靠度。

HAST測試能有效模擬極端環境對電路板的壓力,這些失效現象往往與材料選用、設計佈局、鑽孔與鍍通孔製程等多個環節有關,單一階段無法全面掌握問題根源。但若 PCB 設計不良或製程控制鬆散,極易引發微短路問題。

透過 PCB 設計製造可靠度驗證以及故障分析(如切片SEMEDS電性追蹤等)一站式服務,可協助您早期辨識出潛在風險,釐清問題來源,並提供具體改善建議,避免在量產後才面臨昂貴的修正成本。

若您想要進一步了解HAST 測試下PCB的微失效機制,請來信至marketing_tw@istgroup.com,我們將盡速提供您一張精心製作的圖表,讓你一目了然。其他相關問題,請洽+886-3-579-9909 分機 6480 林小姐,Email: web_rce@istgroup.com

 

您可能有興趣的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