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技術文庫 氮化鎵磊晶層差排類型分析唯一利器 如何用TEM解開謎團

氮化鎵磊晶層差排類型分析唯一利器 如何用TEM解開謎團

發佈日期:2024/2/22 GaN差排
發佈單位:iST宜特

鮑忠興博士,人稱鮑博,但他笑稱自己為「鮑伯」,享譽國內外的材料分析專家。40多年來深耕於TEM穿透式電子顯微鏡的研究。著有《近代穿透式電子顯微鏡實務》一書,只要研讀過穿透式電鏡的初學者和工程師很難不認識他。這40多年間,鮑博使用過的TEM型號高達十幾種,分析過的材料也遍及金屬、精密陶瓷、半導體元件、生醫材料,以及玉石和汝窯等古物。這次,見證了TEM進化史的鮑博,將集結他的畢生功力,用最生活化口語的方式,為你開講!

對比前兩大類半導體材料,第三類半導體氮化鎵因製程原料關係,易產生大量的差排缺陷,而差排的密度和種類,又是影響元件功能的一大要素。如何解析差排類型,並將差排的密度控制在一定範圍,是第三類半導體發展的重要關鍵。目前產業中即使能檢查出差排密度,但僅有TEM才能解析出差排類型,究竟TEM是運用什麼原理來解析的呢?
GaN差排

現在最夯的第三類半導體,以氮化鎵(GaN)和碳化矽(SiC)為主,這兩者亦是高頻通訊元件和功率半導體元件的二大材料。過去受限於部分材料取得不易且昂貴等因素,主要應用領域僅侷限於國防、航太等,近年因半導體技術進展、成本下降,而逐漸普及化應用到工業、汽車與消費性電子產業。

相較於其他的半導體材料,氮化鎵(GaN)因有著耐高壓高溫、低電阻、極佳的導電和導熱性,體積小、能耗也小,在全球這波淨零碳排的趨勢推升下,市場研究公司Yole預測氮化鎵(GaN)的市值將從2022年的1.84億美元,成長到2028年20.4億美元。但氮化鎵的一大缺點就是,單晶內的差排晶體缺陷密度遠高於其他半導體單晶,而後續元件發生漏電流的機率是否提高而導致功能異常,取決於氮化鎵單晶內的差排密度和類型。

目前,TEM(穿透式電子顯微鏡,簡稱TEM)中的雙束繞射成像是目前唯一可以辨別差排類型的微奈米材料分析技術。本文將簡單介紹如何分析氮化鎵單晶內的差排類型。進一步討論氮化鎵的差排種類分析之前,先介紹差排的基礎概念和TEM分析差排型晶體缺陷的技術,助益讀者瞭解如何用TEM分析氮化鎵晶體內的差排。

GaN差排

GaN差排

  • 一、差排的基礎概念

    在材料科學與工程上,固態無機材料分為二大類型,晶體(crystal) 和非晶質(amorphous)。二者的主要區別是原子的排列方式。非晶質固體中的原子排列沒有規則性,或者說只有短程(小於2奈米)的規則性,典型的材料為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的玻璃,所以非晶質也常被稱為玻璃相(glass phase)。晶體固體中的原子排列則在三度空間中具有長程的規則性排列,我們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固態無機材料,如金、銀、銅、鐵、鋁等都是晶體固體。晶體固體材料又可分為多晶固體材料和單晶固體材料,前述的金、銀、銅、鐵、鋁都屬多晶固體材料,而矽晶圓則是最代表性的單晶固體材料。單晶固體材料是半導體工業的基礎,從第一類半導體至第三類半導體元件[1]都必須使用單晶基板製造半導體元件。

    第一類半導體材料為矽和锗,由於晶圓提煉技術成熟,單晶晶片中的缺陷密度非常低,通常只有零度空間型的空缺(vacancy)缺陷,一度空間型的差排(dislocation)缺陷濃度近乎零。第二類半導體材料砷化鎵(GaAs)等的晶圓品質和矽晶圓品質相同,差排缺陷濃度也近乎零。到了第三類寬能隙半導體材料,其中之一的氮化鎵(GaN),因為晶圓成長技術困難,改用磊晶成長的方式製造氮化鎵半導體單晶[2]。目前生長氮化鎵磊晶層的單晶基板以藍寶石(sapphire)基板為大宗,二者之間的磊晶關係為(-1010)GaN // (1-2 1 0)sap,(1 -2 1 0)GaN // (10 -10)sap。藍寶石的(10 -10)和(1-2 10)的晶面間距分別為0.1374 nm和0.2379 nm,而氮化鎵的(1-2 10)和(-1010)的晶面間距分別為0.1593 nm和0.2759 nm,因透過異質材料基板生成結晶,氮化鎵磊晶層和藍寶石基板之間有接近16%的晶格失配(lattice mismatch),為了鬆緩如此大的應變產生的應力,氮化鎵磊晶層和藍寶石基板的界面產生大量的差排缺陷,並延伸至整個氮化鎵磊晶層[3]。氮化鎵磊晶層內的差排密度和差排種類亦成為一重要的材料科學與工程研究主題。

  • 二、差排種類與柏格向量

    圖1顯示一完整無缺陷的晶體示意圖,晶體中所有的晶格(或原子)整齊排列,沒有錯位的晶格(或原子)。在此完整晶體的任一截面,以任一原子為起點,先向右前進m個原子位移,然後向下前進n個原子位移,再向左前進m個原子位移,最後向上前進n個原子位移,會回到原來的原子位置,行進路徑形成一封閉的迴路(loop),如圖2(a)所示。如果前述的迴路中含有一排和迴路平面垂直的錯位原子時,則路徑的終點和起點不同,如圖2(b)所示,必須再加上一個原子位移才能回到起點。此種錯位的原子稱為刃狀差排(edge dislocation),因為這多出的一排原子,就像一薄片刀刃鑲嵌在晶格中,而連接迴路終點和起點的向量定義為柏格向量(Burger’s vector)[4, 5]。刃狀差排的差排線(dislocation line)和柏格向量垂直。圖2(c)中的差排線是晶體中已位移區域和未位移區域的分界線,和連接迴路終點和起點的柏格向量平行,此種差排稱為螺旋差排(screw dislocation),因為沿迴路走一圈,前進一晶格,好像轉動螺絲一般。

    GaN差排 圖1顯示一完整無缺陷的晶體示意圖,晶體中所有的晶格(或原子)整齊排列,沒有錯位的晶格(或原子)。在此完整晶體的任一截面,以任一原子為起點,先向右前進m個原子位移,然後向下前進n個原子位移,再向左前進m個原子位移,最後向上前進n個原子位移,會回到原來的原子位置,行進路徑形成一封閉的迴路(loop)

    圖1: 完整晶體示意圖,晶格(或原子)排列整齊。(圖片來源:宜特科技)

    GaN差排 此種錯位的原子稱為刃狀差排(edge dislocation),因為這多出的一排原子,就像一薄片刀刃鑲嵌在晶格中,而連接迴路終點和起點的向量定義為柏格向量(Burger’s vector)[4, 5]。刃狀差排的差排線(dislocation line)和柏格向量垂直。圖2(c)中的差排線是晶體中已位移區域和未位移區域的分界線,和連接迴路終點和起點的柏格向量平行,此種差排稱為螺旋差排(screw dislocation),因為沿迴路走一圈,前進一晶格,好像轉動螺絲一般。

    圖2: 橫截面差排模型示意圖。(a) 完整晶格,封閉迴路; (b) 刃狀差排,開放迴路 ; (c) 螺旋差排,開放迴路。b為柏格向量。(圖片來源:宜特科技)

    刃狀差排中,多出來的一排原子對鄰近的原子會產生推擠,原子間形成壓應力(compressive)的應力場;而在此排原子正下方的鄰近原子,因為原子間距被擴大,所以原子彼此產生拉應力(tensile),以期回到原來的位置。這二種應力場都和柏格向量大致平行,但是和差排線垂直,如圖3(a)所示。而在螺旋差排中,造成晶格位移的應力場和柏格向量平行,同時也和差排線平行,如圖3(b)所示。圖3中的R代表應力方向。這些應力場使差排鄰近的晶格產生局部扭曲,改變晶格面和入射電子束的夾角(如圖4所示),繞射條件也因此隨著改變,使其TEM影像產生明暗變化,因此在TEM影像中看得到差排線的存在。這種因繞射條件改變而產生影像明暗度變化的機構稱為繞射對比。在TEM觀察中,傾轉試片會使差排鄰近變形的晶格面和附近未變形的晶格面的繞射條件同時改變,在某些角度下,二者的繞射條件差異不大,此時差排和鄰近基材的明暗度相同,而無法區別,在影像上相當於消失不見(invisible)[6],這是TEM分析差排的重要繞射條件,將在接下來的段落中討論。

    GaN差排 刃狀差排中,多出來的一排原子對鄰近的原子會產生推擠,原子間形成壓應力(compressive)的應力場;而在此排原子正下方的鄰近原子,因為原子間距被擴大,所以原子彼此產生拉應力(tensile),以期回到原來的位置。這二種應力場都和柏格向量大致平行,但是和差排線垂直,如圖3(a)所示。而在螺旋差排中,造成晶格位移的應力場和柏格向量平行,同時也和差排線平行,如圖3(b)所示。圖3中的R代表應力方向。

    圖3: 差排模型和應力場示意圖。 (a) 刃狀差排,應力場和柏格向量平行,和差排線垂直;(b) 螺旋差排,應力場和柏格向量平行,和差排線亦為平行。(圖片來源:宜特科技)

    GaN差排 這些應力場使差排鄰近的晶格產生局部扭曲,改變晶格面和入射電子束的夾角(如圖4所示),繞射條件也因此隨著改變,使其TEM影像產生明暗變化,因此在TEM影像中看得到差排線的存在。

    圖4: 差排附近變形的晶格面與入射電子束夾角變化示意圖。θ1是未變形的晶格面與入射電子束的夾角,θ2和θ3則是變形的晶格面與入射電子束的夾角。(圖片來源:宜特科技)

  • 三、雙束條件(two beam condition)和差排的不見性(invisibility)

    晶體的TEM電子繞射條件有三大主要類型: 正極軸條件(exact zone condition),雙束條件(two beam condition) ,和運動學條件(kinematic condition)[4 ~ 6],三者的典型選區繞射圖案如圖5所示。因為穿透電子束恆存在,雙束繞射條件意指繞射圖案中只剩下一個繞射點,其他繞射點都消失。此繞射條件主要用來分析晶體缺陷,因為此時TEM影像的操作向量(operating vector),或稱g向量(g vector)只剩下唯一, 大幅簡化TEM影像明暗變化的操作機構。

    GaN差排 晶體的TEM電子繞射條件有三大主要類型: 正極軸條件(exact zone condition),雙束條件(two beam condition) ,和運動學條件(kinematic condition)[4 ~ 6],三者的典型選區繞射圖案如圖5所示。

    圖5: 三種典型的選區繞射圖案。(a)正極軸條件(exact zone condition),(b)雙束條件(two beam condition) ,(c)運動學條件(kinematic condition)。(圖片來源:宜特科技)

    當g向量和差排的應力場垂直時,g向量和差排引起的晶格位移R的內積為零。此時差排的明暗度和附近未變形的基材晶格相同,如同忍者的隱形手法一般,差排在TEM明場影像中消失不見[6],圖6所示,在圖6(a)左上角白色箭頭指向的差排,在圖6(b) 中消失不見[7]

    GaN差排 當g向量和差排的應力場垂直時,g向量和差排引起的晶格位移R的內積為零。此時差排的明暗度和附近未變形的基材晶格相同,如同忍者的隱形手法一般,差排在TEM明場影像中消失不見[6],圖6所示,在圖6(a)左上角白色箭頭指向的差排,在圖6(b) 中消失不見[7]。

    圖6: 雙束繞射條件下,矽基板的TEM明場影像。(a)差排可見(白色箭頭指處),(b) 差排不可見(白色箭頭指處)。TEM明場影像下方是對應的CBED (Convergent Beam Electron Diffraction,會聚束電子繞射 )繞射圖案,黑色箭頭是伯格向量。[7](圖片來源:宜特科技)

  • 四、藍寶石基板上氮化鎵磊晶層內的差排分析

    圖7是一組典型的雙束繞射條件下的GaN/ sapphire TEM明場影像。圖7(a)的g向量是[1 -100],而圖7(b)的g向量是[000 -1],二個g向量互相垂直。二圖像中各有一對黑白的箭頭,用來標示二圖像的相關對應位置。比較圖7(a)和圖7(b),可以明顯看出在圖7(a)中標示 “E”的差排在圖7(b)中都消失不見,這些消失不見的差排線平行g向量[0001],而其應力場則垂直[0001]。根據圖3中差排線和應力場的關係,可以推論這些差排是刃狀差排。

    GaN差排 圖7是一組典型的雙束繞射條件下的GaN/ sapphire TEM明場影像。圖7(a)的g向量是[1 -100],而圖7(b)的g向量是[000 -1],二個g向量互相垂直。二圖像中各有一對黑白的箭頭,用來標示二圖像的相關對應位置。比較圖7(a)和圖7(b),可以明顯看出在圖7(a)中標示 “E”的差排在圖7(b)中都消失不見,這些消失不見的差排線平行g向量[0001],而其應力場則垂直[0001]。根據圖3中差排線和應力場的關係,可以推論這些差排是刃狀差排。

    圖7: 雙束繞射條件下GaN/Sapphire的TEM明場影像。(a) g 向量為[1 -100],(b) g 向量為[000 -1]。TEM明場影像右下角鑲嵌入對應的選區繞射圖案(SADP)。(圖片來源:宜特科技)

隨著氮化鎵的應用日益多元,全面掌控氮化鎵的差排品質,對後續元件功能影響至為關鍵。目前,雖然市面上亦有其他可大量掃描差排密度的儀器,但要進一步深層分析氮化鎵的差排密度和類型,TEM雙束繞射成像是目前唯一可以辨別差排類型的材料分析工具。本文只是簡單地介紹此分析技術,要進行足量的差排分析以達到統計學上的要求,並歸納出差排類型和密度對元件品質的因果關係,仍需持續累積大量TEM影像拍攝和分析工作。雖然耗時,但是對於深入了解氮化鎵單晶的性質和影響因素,乃是非常重要的前瞻研究。

宜特材料分析實驗室在半導體製程、先進封裝領域上耕耘已久,有相當豐富的經驗與成功案例。本文與長久支持宜特的您分享,若有相關需求,或是對相關知識想要更進一步了解,歡迎洽詢 marketing_tw@istgroup.com

參考文獻:

[1] Julissa Green, “Detailed Introduction to Three Generations of Semiconductor Materials”, 2023. https://www.sputtertargets.net/blog/introduction-to-the-generations-of-semiconductors.html
[2] Shuji Nakamura, Stephen J. Pearton, and Gerhard Fasol, in “The Blue Laser Diode, The Complete Story”, chapter 4, published Springer-Verlag, Berlin, Heidleberg, New York, 2000. ISBN: 3-540-66505-6
[3] Fernando A. Ponce, “Microstructure of Epitaxial III-V Nitride Thin Films” in “GaN and Related Materials”, edited by Stephen J. Pearton, published by Gordon and Breach Science Publishers, USA, 1997. ISBN: 90-5699-517-0
[4] 鮑忠興和劉思謙, 近代穿透式電子顯微鏡實務, 第二版, 台中: 滄海書局, 2012. ISBN: 978-986-5937-22-5.
[5] G. Thomas and M. J. Goringe,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of Materials, John Wiley & Sons, Inc., New York (1979). ISBN: 0-471-122440-0
[6] David B. Williams and C. Barry Carter, in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Microscopy, part 2, Plenum Press, New York (2007). ISBN: 0-471-122440-0
[7] J. S. Bow and Speed Yu, “Depth Measurement of Dislocations in Si Substrate by Stereo TEM,” Proc. ISTFA, 233-234 (2005).

您可能有興趣的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