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技術文庫 第四類半導體來了 如何鑑定Ga2O3氧化鎵

第四類半導體來了 如何鑑定Ga2O3氧化鎵

首頁 技術文庫 第四類半導體來了 如何鑑定Ga2O3氧化鎵

第四類半導體來了 如何鑑定Ga2O3氧化鎵

by ruby

發佈日期:2023/1/10 Ga2O3 氧化鎵
發佈單位:iST宜特

以Ga2O氧化鎵 為主的第四類半導體躍上檯面,將成為下一個明日之星,如何鑑定呢?

用 氮化鋁鎵 (AlGaN) 磊晶為主要材料製造的 深紫外光 (deep ultraviolet, DUV) 發光二極體 (light-emitting diodes, LEDs) 元件,其優異的光學性質和體積小的特性,逐漸取代水銀燈和氙氣燈,成為攜帶型生化檢查系統、淨水器、紫外光微影曝光機等的光源[1-3]。藉由各種改善磊晶層結構品質的方法,可以進一步增進現階段 氮化鋁鎵 (AlGaN) 深紫外光發光二極體的光學性質[4, 5]。其中一個方法是在氮化鎵(GaN)和氮化鋁鎵(AlGaN)的側壁上引入一層奈米級氧化鎵(Ga2O3)磊晶層[6] Ga2O3 氧化鎵

本期宜特小學堂,將呈現如何應用宜特材料分析實驗室的穿透式電子顯微鏡(TEM)分析技術鑑定俗稱第四類半導體-Ga2O3 氧化鎵 磊晶層的晶體結構,晶體形貌與組成。

Ga2O3 氧化鎵

Ga2O3 氧化鎵

為何氧化鎵(Ga2O3)被稱為第四類半導體

氧化鎵(Ga2O3)被稱為第四類半導體的原因是,其超寬能隙的特性,相較於第三類半導體(化合物半導體)碳化矽(SiC)與氮化鎵(GaN),將使材料能承受更高電壓的崩潰電壓與臨界電場。

  • 一、 氮化鋁鎵深紫外光發光二極體元件結構

    用有機金屬化學氣相沉積(Metal-organic 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 MOCVD),製作的氮化鋁鎵深紫外光發光二極體薄膜元件之剖面圖如圖一(a)所示。先在藍寶石(sapphire)基板上長一層氮化鋁(aluminum nitride, AlN)做為緩衝層,減少後續氮化鋁鎵磊晶層的差排缺陷,長上二層不同鋁濃度的氮化鋁鎵磊晶層後,再長上多重量子阱(multiple quantum well, MQW)層、電子阻擋層(electron-blocking layer, EBL)、氮化鎵(gallium nitride, GaN)等奈米磊晶層。

    接下來用微影製程將此MOCVD製作的元件頂部蝕刻成如圖一(b)所示的平台形狀,然後在氧化氣氛的高溫中熱處理,使氮化鋁鎵磊晶層側壁和氮化鎵表面生成氧化物,最後再用磁控濺鍍(magnetron sputtering)法鍍上一層100奈米厚的高純度二氧化矽[7],如圖一(c)所示。

    第四代半導體 Ga2O3氧化鎵

    圖一:氮化鋁鎵(AlGaN)深紫外光發光二極體元件的剖面圖示意圖。(a)MOCVD成長的二極體元件;(b)用微影製程蝕刻元件頂部形成平台後;(c)經氧化熱處理 + SiO2鍍層後。[7]

  • 二、 TEM影像與電子繞射分析鑑定反應生成相

    先用聚焦離子束(focus ion beam, FIB)在元件頂部選定的位置切割,製成橫截面型TEM(cross-section TEM, X-TEM)試片[8],然後對一系列不同熱處理的氮化鋁鎵試片進行TEM/STEM影像分析和電子繞射,目的在鑑定氮化鋁鎵磊晶層側壁和氮化鎵表面形成的氧化物為何物。

    圖二顯示二張中低倍率的TEM明場像,分別為原始氮化鋁鎵試片與900℃,20分鐘熱處理的氮化鋁鎵試片的橫截面結構。仔細比較圖二a與圖二b,可以發現熱處理後的試片,在氮化鎵層頂部和氮化鋁鎵層側壁共有三個新相(phases)產生,如圖2b中標示1、2、3的區域。

    圖三中比較900℃,20分鐘熱處理的氮化鋁鎵試片的STEM明場像和環形暗場像。綜合圖2和圖3中的TEM與STEM影像,宜特材料分析實驗室初步歸納出STEM環形暗場像是此材料系統的最佳影像分析技術。我們在將影像倍率再往上提高,進一步確認STEM暗場像在此材料系統的適宜性。

    如圖四所示,STEM環形暗場像,明顯比STEM明場像更清楚區分各新形成的生成物。從以上這些初步的影像資料中,生成物影像明暗對比的變化特性,推斷第一相和第三相為多晶,且晶粒大小只有數奈米,而第二相有可能為單晶結構。

    氧化鎵

    圖二:TEM明場像顯示氮化鋁鎵深紫外光發光二極體元件的橫截面結構。(a)MOCVD生長後,熱處理前;(b)900℃/20分鐘熱處理後。[8]

    氧化鎵

    圖三: 900℃/20分鐘熱處理後,氮化鋁鎵深紫外光發光二極體元件的橫截面結構。(a) TEM明場像;(b) STEM環形暗場像。

    氧化鎵

    圖四:二組中高倍率STEM影像顯示900℃/20 min,熱處理後二極體元件頂部與側壁的氧化層結構。(a)&(b)分別為GaN頂部與側壁的氧化層結構的STEM明場像和環形暗場像;(c)&(d)分別為AlGaN側壁的氧化層結構STEM明場像和環形暗場像。

    圖五則顯示一組選區繞射圖案(selected area diffraction pattern, SADP)和一低倍率STEM明場像。這些SADPs分別對應氮化鎵層、氮化鋁鎵層、和三個生成物(圖5a)。氮化鎵層和氮化鋁鎵層都是磊晶層(epitaxial layer),對應的SADPs指出TEM觀察方向都是[1 1 -2 0]極軸(zone axis)方向。三個生成物的SADPs目前尚未完全解出,但是其形貌都是單一組點狀繞射圖案,而且非常類似。此種形式的SADPs指出該分析區域是單晶,而且這些單晶的某個晶向都和氮化鎵層(氮化鋁鎵層)的[0002]晶向逆時針偏轉約10度。這個從SADPs的晶體分析結果和從圖三與圖四影像資料推論的晶體結果有所矛盾。

    氧化鎵

    圖五: 900℃/20分鐘熱處理後,氮化鋁鎵試片的低倍率STEM明場像,與磊晶層的選區繞射圖案。(a)低倍率STEM明場像;(b)GaN的SADP,z = [11 -2 0];(c) AlGaN的SADP,z = [11 -2 0];(d)第1相生成物的SADP;(e)第2相生成物的SADP;(f)第3相生成的SADP。
    (圖片來源:成功大學賴韋志教授)。

    針對前述TEM/STEM分析結果的矛盾,我們進行臨場TEM/STEM影像和電子繞射交互分析觀察,確定在氮化鎵層上方/側壁和氮化鋁鎵側壁,經高溫熱處理後產生的生成物都是單晶。第一相生成物和第三相生成物內的明暗變化,並非因為晶粒產生的繞射對比,而是試片本身密度變化產生的原子序對比。

    從更高倍率的STEM環形暗場像,如圖六所示,我們更清楚辨認生成物為多孔性結構,暗色的區域(明場像中亮的區域)是空孔。第一相生成物空孔的尺寸明顯數倍大於第三相生成物空孔的尺寸,第二相生成物算是緻密的單晶結構,但其內仍有幾個大空孔,其中一個如圖六中白色箭頭指處。造成第一相生成物和第三相生成物為多孔性結構的原因,推測可能是熱處理溫度過高,氧和鎵與鋁的交互擴散速率高於生成物原子堆積速率所導致的結果。

    一般來說,用電子繞射圖案解析晶體結構,必須從數個極軸方向的SASPs推算才能得到確定的結果。由於目前只有一個極軸方向的SASPs,很難從這些有限的SADPs中明確地推算出生成物的晶體結構。從SASP模擬分析中發現β-Ga2O3的[0 1 0] SADP和圖五(d, e, f)中的SADP很接近,因此初步推斷在GaN層上的生成物有可能是β-Ga2O3,而在AlGaN層上的生成物則有可能是β-(AlxGa1-x)2O3。由於β-Ga2O3是單斜晶體,其SADP的分析工作將會複雜許多。

    氧化鎵

    圖六: 900℃/20分鐘熱處理後,氮化鋁鎵試片的高倍率STEM環形暗場像,解析生成物的顯微結構形貌。白色箭頭指處是一較大的空孔。[8]

  • 三、 STEM/EDS分析-自我校正定量分析

    圖七顯示一組由STEM/EDS能譜影像(spectrum image)技術,獲得的氮化鎵和生成物之元素映像圖(elemental maps)。這些元素映像圖顯示生成物的組成元素只有氧和鎵,意指此生成物是鎵氧化物。再用EDS軟體從二氧化矽層拉一垂直相界(phase boundary)的直線(圖八(a)中的淺藍色箭頭),通過氧化物到達氮化鎵層,算出沿此直線各元素的濃度變化。

    圖八(b)顯示計算出來的結果,此計算結果是由TEM的EDS軟體用內存的K因子(K factors) [9-11],進行成份定量分析。這樣EDS定量分析方法稱為無標準試片定量分析法(standardless quantitative analysis),此方法計算的結果目前已廣泛被各種科學與工程類的論文期刊接受。

    在圖八(b)的EDS直線濃度變化曲線(line profiles)內,對應氧化物1B的區段內,找出一平坦的區段,推算氧化物1B的成份,得到該氧化物的組成元素比(O/Ga)為1.23,相當於化學式為Ga5O6。這是EDS偵測器接收從試片發出的元素X-光訊號,加上資料庫內的K因子後計算出的氧化物成分,然而文獻中沒有這種成份的氧化鎵。

    當定量分析的元素包含碳、氮、氧等輕元素時,即使TEM試片屬薄片(thin foil)型試片,吸收效應仍然相當顯著,只是經常被忽略,造成相當大的誤差而不知覺。仔細檢查圖八(b)可以發現,在直線濃度變化曲線的左側二氧化矽區段中O/Si比值小於2,而右側氮化鎵區段中N/Ga比值明顯小於1。利用這二側已知成份的二氧化矽層和氮化鎵層,對此直線濃度變化曲線做自我校正(self-calibration)修正。

    經修正後的直線濃度變化曲線如圖八(c)所示,此時從相同平坦區段推算的組成元素比(O/Ga)為1.53,相當於化學式為Ga2O3,符合文獻中報導的氧化鎵組成[12],也符合化學鍵價數的搭配。

    在TEM(STEM) /EDS成份定量分析中,利用待分析物周圍已知成份的相,做自我校正計算,進一步提高EDS定量分析的準確度稱為「EDS自我校正定量分析法(self-calibration EDS quantitative analysis)」,此技術是宜特實驗室自行開發的TEM材料成份分析技術之一,校正後的結果比只經由EDS內建軟體的計算結果準確許多。

    主要的原因在於所有的TEM/EDS內建軟體都不考慮元素X-光在TEM試片內的吸收效應。然而當EDS定量分析牽涉到碳、氮、氧等輕元素時,因這些元素的X-光能量很小,吸收效應產生的誤差就變成相當明顯。對於含輕元素的化合物,透過EDS自我校正定量分析法,宜特材料分析實驗室的TEM/EDS定量分析結果比其他TEM分析實驗室更為準確。

    氧化鎵

    圖七: 900℃/20 分鐘熱處理試片的氮化鎵和氧化物的元素映像圖。(a)分析區域的STEM BF影像;(b)鎵元素映像圖;(c)氮元素映像圖;(d)氧元素映像圖;(e)矽元素映像圖;(f)綜合元素映像圖。[8]

    氧化鎵

    圖八: 900℃/20 分鐘熱處理試片氮化鎵和氧化物的EDS直線濃度變化曲線。(a)分析區域的STEM BF影像;(b)EDS內建程式計算的直線濃度變化曲線;(c)經自我校正定量法校正後的直線濃度變化曲線。[8]

本文與各位長久以來支持宜特的您分享,若您有相關需求,或是對相關知識想要更進一步了解細節,歡迎洽詢 +886-3-579-9909 分機 1016 鮑博士 / Email: Js_Bow@istgroup.commarketing_tw@istgroup.com

參考文獻:

[1] H. Hirayama, T. Yatabe, N. Noguchi, N. Kamata, “Development of 230-270 nm AlGaN-Based Deep-UV LEDs,” Electron. Commun. Jpn., 93 (3), 24–33 (2010).
[2] M. Martens, F. Mehnke, C. Kuhn, C. Reich, V. Kueller, A. Knauer, C. Netzel, C. Hartmann, J. Wollweber, J. Rass, T. Wernicke, M. Bickermann, M. Weyers, M. Kneissl, “Performance Characteristics of UV-C AlGaN-Based Lasers Grown on Sapphire and Bulk AlN Substrates,” IEEE Photonics Technol. Lett., 26 (4), 342–345 (2014).
[3] F. Mehnke, M. Guttmann, J. Enslin, Kuhn, C. C. Reich, J. Jordan, S. Kapanke, A. Knauer, M. Lapeyrade, U. Zeimer, H. Krüger, M. Rabe, S. Einfeldt, T. Wernicke, H. Ewald, M. Weyers, M.Kneissl, “Gas Sensing of Nitrogen Oxide Utilizing Spectrally Pure Deep UV LEDs,” IEEE J. Sel. Top. Quantum Electron., 23 (2), 29–36 (2017).
[4] S. M. Islam, V. Protasenko, K. Lee, S. Rouvimov, J. Verma, H. Xing, D. Jena, “DUV Emission at 219 nm from Ultrathin MBE GaN/AlN Quantum Heterostructures,” Appl. Phys. Lett., 111 (9), 091104 (2017).
[5] T. Takano, T. Mino, J. Sakai, N. Noguchi, K. Tsubaki, H. Hirayama, “Deep-Ultraviolet Light-Emitting Diodes with External Quantum Efficiency Higher than 20% at 275 nm Achieved by Improving Light-Extraction Efficiency,” Appl. Phys. Express, 10 (3), 031002 (2017).
[6] T. Y. Wang, W. C. Lai, S. Y. Sie, S. P. Chang, Y. R. Wu, Y. Z. Chiou, C. H. Kuo, J. K. Sheu, “AlGaN-Based Deep Ultraviolet Light Emitting Diodes with Magnesium Delta-Doped AlGaN Last Barrier,” Appl. Phys. Lett., 117 (25), 251101 (2020).
[7] T. U. Wang, W. C. Lai, S. Y. Sie, S. P. Chang, C. H. Kuo, J. K. Sheu J. S. Bow, “AlGaN-based Deep Ultraviolet Light-emitting Diodes with Thermally Oxidized AlxGa2-xO3 Sidewall,” J. ACS Omega, (ACS ID: ao-2022-00813q.R2) (2022).
[8] J. S. Bow, Jay Wang, W. C. Lai , T. Y. Wang, S. Y. Sie, S. P. Chang, C. H. Kuo, J. K. Sheu, “Characterization of Oxide Layers on AlGaN Based DUV LEDs by TEM/STEM Analysis” IPFA 2022 (2022).
[9] G. Cliff and G. W. Lorimer, “The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thin specimens”, J. Microscopy 103, 203-207 (1975).
[10] J. H. Paterson, J. N. Chapman, W. A. P. Nicholson, and J. M. Titchmarsh, “Characteristic X-ray production cross-sections for standardless elemental analysis in EDX”, J. Microscopy 154, 1-17 (1989).
[11] D. B. Williams and C. B. Carter, in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Chapter 35, (2009)
[12] T. Oshima, T. Okuno, N. Arai et al., “Vertical sola-blind deep-ultraviolet Schottky photodetectors based on β- Ga2O3 substrates,” Appl. Phy. Express, 1(1):011202 (2008).